魏源題詠邵陽山水(上)
作者 陳揚(yáng)桂
魏源一生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眼觀海國,腹孕乾坤。然而,他不管走多遠(yuǎn),都心系故土,不忘家鄉(xiāng)。
魏源的家鄉(xiāng)在今隆回縣魏家塅,當(dāng)時屬邵陽縣。他的著作、信札,總以“邵陽魏源”署名。盡管他“州有九,涉其八;岳有五,登其四”,足跡遍及赤縣神州,卻深知“看山須看故山青”,不肯放過家鄉(xiāng)的望云山、白馬山、高廟潭、白水洞,就連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獅子山、石龍山、沙洲上,都留下了他題詠的詩聯(lián)。
魏源小時候生活在家鄉(xiāng)魏家塅,這里人杰地靈,英才輩出。相傳魏源的啟蒙塾師頗有才華,時常帶學(xué)生去塾外河邊觀柳林、賞桃花,并指導(dǎo)學(xué)生吟詩作對。有一次,先生命學(xué)生即興詠柳。魏源詩最后一句“柳絮飛來片片白”,給先生留下很深的印象。后來,魏源中了進(jìn)士回鄉(xiāng)省親,大宴賓朋,請塾師坐首席。先生因弟子高捷南宮而興奮不已,席間乘著酒興信口開河,指著魏源說:“想他當(dāng)年跟我初讀,即有過人之智,他那首詠柳詩的結(jié)句精妙無比。諸位請聽……”先生搖頭晃腦吟道:“柳絮飛來片片紅。”眾人一聽,滿座嘩然,都說先生紅白顛倒,不足取也。魏源見狀,不慌不忙地說:“諸公勿嘩,先生只說了結(jié)句,前面還有一句‘夕陽返照桃花岸’呢!”為先生解了窘。
傳說終歸是傳說。而在魏源詩集中,最早吟詠家鄉(xiāng)山水的詩,是三章四言古體詩《秋夕》。這三首詩作于1811年,字里行間可窺見少年魏源喜愛自然而又好靜的個性,以及他努力上進(jìn)、勤奮求知的精神。詩中雖然沒有出現(xiàn)明顯寫青山碧水的詩句,但從“蒼然夜氣”“桑榆未晚”“肅肅草蟲”等詩句中,可以感受到農(nóng)村生活的靜謐與溫馨。
也是在這段時間,魏源還寫了一組五古《村居雜興十四首》。組詩寫得自然、空靈、靜美,既充滿田園生活氣息,又富含人生哲理。這里擷取其中的一些詩句,略作解讀如下:第一首詩的首句“風(fēng)高林影定,夜氣生空涼”,末句“樂哉空山空,悲哉長夜長”,三個“空”字,平添空寂、空靈之感。第二首詩前兩句“池中太古天,受此眾林影。風(fēng)來一時動,不改虛明靜”,寫的是屋前水池及其周圍的樹林,卻寄寓了詩人清虛明靜的心境。第六首詩描寫黃昏時的田野景色,以及農(nóng)人穿著粗陋單薄的衣服,迎著山風(fēng)勞動的場景。其首句“日盡四野白,余輝在山頂”,開門見山,曉暢明白,一改魏源往常詩風(fēng)。第十一首是寫景懷人詩。去年黃鶯在樹上啼叫,故人在樹下分別,今年樹上依然鶯在叫,樹下人卻不知去了何方。由此生發(fā)感慨:“誰念聽鶯人,各隔武陵谿……誰為一心人,白頭聽黃鸝?”魏源從小好靜,默而深思,晚年更是出家向佛。第十四首詩寫“四面奇峰繞”的山上人家,這里“開牖面朝陽,得日最為早。四野雞未啼,一室已先杲”。詩的最后一句“置身天地外,何羨紅塵浩”,借山上人之言,發(fā)詩人之思緒。
在金潭那片廣闊而肥沃的沙洲中央,坐落著國家級文物保護(hù)單位——“魏源故居”。故居的大門上,鐫刻著一副描寫此地風(fēng)光的對聯(lián):“沙洲回碧水;朗月照金潭。”此對聯(lián)系魏源撰于1814年前后。聯(lián)中的“碧水”,指的是故居后面那條曲折回環(huán)、水碧如油的金水河。
青少年時期,魏源偕友人登臨過被家鄉(xiāng)人稱為“小五岳”的望云山、白馬山、大東山、龐家山、丫吉山,也都寫了詩聯(lián)。如在1813年前后,他寫過一副《題望云山禪寺聯(lián)》:“邱壑怡神,煙外青巒添畫意;江山入韻,天邊白鳥助詩情?!蓖粕接置淄?,在隆回縣城西北60公里,距金潭15公里。聯(lián)中的望云山,山嶺疊嶂,林木蒼郁,青翠的山巒在煙嵐中時隱時現(xiàn),一行白鷺向天邊飛去。面對如此美景,真的是:江山如畫亦如詩,畫意盎然詩情溢。
題寫望云山禪寺聯(lián)不久,魏源的二叔魏輔邦命他給觀音閣題聯(lián)。他共題了兩副,一副抒懷銘志,另一副側(cè)重寫景的聯(lián)云:“登閣憑臨,碧樹幾行留晚照;開窗縱覽,青山一抹送晴暉?!庇^音閣建在金水河?xùn)|的通衢旁,閣高數(shù)丈,四面開窗。閣西河岸,原有幾排柳樹。游客登閣憑覽,眼見一抹青山,數(shù)行碧樹,晚照晴暉,好一幅優(yōu)美的水墨畫,令人賞心悅目。
(陳揚(yáng)桂,湖南省作協(xié)會員、文史研究員)